超聲波細胞破碎儀(又稱超聲破碎儀、超聲勻漿機)是一種利用超聲波的機械效應和空化效應破碎細胞、細胞器或生物大分子的實驗室設備,廣泛應用于生物化學、分子生物學、微生物學等領域。其工作原理核心是超聲波的空化作用,輔以機械振動和剪切效應,共同實現對生物樣本的破碎。
一、基礎:超聲波的產生與傳輸
超聲波是頻率高于20kHz的聲波(人耳不可聞),其產生依賴于設備的換能器(核心部件),具體過程如下:
電信號轉換:儀器的高頻信號發生器產生特定頻率(通常為20~60kHz,可調節)的高頻交流電信號。
機械能轉化:該電信號傳輸至壓電陶瓷換能器(如鈦酸鋇、鋯鈦酸鉛)。壓電陶瓷具有“壓電效應”——在外加電場作用下會發生周期性的伸縮振動,從而將高頻電信號轉化為高頻機械振動(即超聲波振動)。
振動放大與傳輸:換能器的振動通過變幅桿(振幅放大器)進行放大(振幅從幾微米增至幾十微米),最終傳遞至插入樣品中的超聲探頭(如鈦合金探頭,硬度高、耐磨損)。
超聲波傳入樣品:探頭的高頻振動直接作用于周圍的液體樣品,使超聲波在液體中以縱波形式傳播(介質粒子沿聲波傳播方向往復振動)。
二、核心:空化效應(CavitationEffect)
空化效應是超聲波破碎細胞的主要機制,指超聲波在液體中傳播時,因壓力周期性變化而產生大量微小氣泡(空化泡),并經歷“形成→生長→急劇崩潰”的過程,釋放巨大能量作用于細胞。具體分為三個階段:
1.空化泡的形成(成核階段)
超聲波在液體中傳播時,會產生周期性的壓力波動:
當壓力處于“負壓相”時,液體中的局部壓力低于液體的飽和蒸氣壓,液體內部的微小氣泡(如溶解的氣體、雜質表面的氣泡)會迅速膨脹,形成肉眼不可見的“空化泡”(直徑通常為1~100μm)。
當壓力切換至“正壓相”時,空化泡受到周圍液體的擠壓而迅速收縮。
2.空化泡的崩潰(潰滅階段)
在高頻壓力波動下,空化泡的膨脹與收縮會不斷加劇,最終在正壓相時急劇崩潰(崩潰時間僅為10??~10??秒)。崩潰瞬間會產生三個關鍵效應,直接作用于細胞:
局部高溫高壓:空化泡崩潰時,泡內氣體被劇烈壓縮,瞬間產生5000K以上的高溫和數百個大氣壓的高壓,形成微小的“熱點”。這種極端環境可破壞細胞的脂質膜、蛋白質結構,甚至使周圍液體產生局部微流。
沖擊波與微射流:崩潰過程中會向周圍液體發射強烈的沖擊波(壓力梯度可達10?Pa/m),同時空化泡周圍的液體高速涌入泡內,形成時速可達100m/s以上的微射流。沖擊波和微射流會對細胞產生劇烈的機械沖擊和剪切力,直接撕裂細胞膜或細胞壁。
自由基產生:極端高溫下,空化泡內的水分子可能發生裂解,產生?OH(羥基自由基)、?H(氫自由基)等活性氧自由基。這些自由基雖不是破碎細胞的主要因素,但可能氧化細胞內的蛋白質、核酸等生物大分子,輔助細胞結構的破壞。
三、輔助:機械振動與剪切效應
除空化效應外,超聲波的直接機械作用也會輔助細胞破碎:
高頻振動剪切:超聲探頭的高頻振動(20~60kHz)會直接帶動周圍液體產生劇烈的機械振動,使液體中的細胞受到反復的拉伸、壓縮和剪切作用,導致細胞膜的物理性破裂。
湍流與摩擦:超聲波傳播時在液體中形成湍流,細胞在湍流中相互碰撞、摩擦,進一步加劇細胞結構的破壞。
四、總結:破碎過程的協同作用
超聲波細胞破碎儀的工作是空化效應、機械振動、剪切效應的協同結果:
高頻超聲波通過探頭傳入樣品,引發空化泡的形成與崩潰;
空化泡崩潰產生的高溫高壓、沖擊波和微射流是破碎細胞的核心動力,直接破壞細胞膜/壁;
探頭的機械振動和液體湍流產生的剪切力、碰撞力輔助破碎,確保樣本均勻。
這種協同作用使得超聲破碎儀既能高效破碎細菌、酵母、植物細胞、動物組織等各類生物樣本,又能靈活調節功率、頻率、作用時間等參數,適應不同樣本的破碎需求(如溫和提取蛋白質vs徹底破碎細胞釋放核酸)。